聯系京審 |
業務咨詢:010-82672400 |
投訴建議:13701000699 |
E-mail: lzm@nycg.com.cn |
![]() |
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
時間:2014-03-10?
點(dian)擊:
次
來源(yuan):未知
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
這里談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,有兩個基本前提:第一,中小事務所的經營目的是盈利。不賺錢的買賣,參與者沒熱情;賠錢的買賣,經營者討厭 它。專業人士從事審計,經營審計,吸引他們的是工資、利潤和事業成就感。事業成就感雖然需求層次高點,但追求者也是立足于前兩者的基礎上,才能體會到自豪 的“飄飄然的”。第二,中小事務所“誠信賺錢”。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中小事務所盈利,需以提供優質審計信息為基礎。誠信,表現在審計行為和經營過程上, 就是CPA和事務所遵守技術規則、職業道德和公序良俗。如其他產業的經營者一樣,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希望以優質產品、以品牌謀利。有這兩個前提,下面所 謂問題才是問題。沒有這兩個前提,以下所謂問題就算不上問題。
一、市場問題
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遇到的市場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:(1)市場范圍窄。目前來看,上市公司、大型國有企業、大型外資企業和質量好的外資企業等審計市 場基本上被“四大”和國內大所占領了。中小事務所實際上可分割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小型“三資”企業、質量較差的“三資”企業和一些國有企業等方面。這種界限 分明的市場分野,既有其歷史淵源,也有后續不斷繼起的原因。大所出身“豪門”,大多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“那一代”,先就占盡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優 勢。天時,諸多大所出身在改革開放初期,交易市場開始活躍,審計市場正在形成;地利——諸多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和政府部門大院內,近水樓臺先得月;人和—— 與財政和審計等主管部門是“一家人”,肥水不流外人田。有些中小所雖然年歲也不小,但出身“窮人家”,靠的是“窮親戚”,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就不齊全,發育 不良,沒長大。有些中小所則是近些年組建,出生伊始,審計市場已經“兵慌馬亂”了。由于這樣的出身背景,企業改組、改制、上市等審計、評估市場,就劃歸大 所壟斷了。同時,評估、審計一活躍,“專業資格”成了“俏貨”,部分政府主管部門各自推出了地產評估師、房產評估師、注冊資產評估師、注冊稅務師、基建審 計資格等諸如此類的“特許產品”。中小事務所因為是“中小型”的,又消費不起這些高檔產品,市場就又被圈小了一點。專業資格多,事務所多,審計市場也就 亂。審計市場亂,假冒偽劣的審計產品就多,這就要治理。那些學者、專家和管理者一關注“治理”,就發現審計關系安排不合理——企業委托事務所審計自己,利 益關系不獨立,于是就尋思新的審計關系安排。證監會委托模式、保險公司委托模式以及國資委委托模式,就是這樣創新出來的。目前,國資委模式正在由理論走向 現實。當然,中小型事務所的市場又可能經歷新一輪“圈地運動”。總體上,改革使審計市場需求總量在擴展,但中小事務所的市場份額擴展不大,部分事務所的市 場份額還可能有所收縮。(2)競爭激烈。中小事務所總體占據的市場不大,但積聚于這塊市場上的事務所卻不少,單位市場上的事務所密集度很高。一個大中城 市,事務所幾十家、上百家,大都擁擠在這塊市場上。同時,新的會計師事務所還要產生,由于專業資格和行政手段樹立的市場壁壘,這些新加入者別無他處求生, 也只能在人多處“歇腳”。(3)市場穩定性差。這一點主要是相對于大所的審計市場而言的。在國內大所盤踞的證券審計市場,公眾、管理部門對“接下家”等行 為的關注,客觀上對事務所的市場穩定性有所保障。而且,在這個市場上,地域壁壘明顯,即事務所要跨省、跨市侵奪異地市場不容易,這也是大所市場穩定的有利 條件。而中小事務所在鞏固市場方面,則不具備這些條件。事務所多,市場有限(就目前這種非內在需求激發的市場而言),供大于需,審計需求方挑選余地大,事 務所固守市場就不容易。而且,中小事務所積聚的審計市場常常是被管理部門望而漏眼、言而也無的市場,他們的利益很少有相關管理措施的保護。另外,如前述, 改革開放中,政策變數大,也很容易沖擊中小事務所的市場。可以說,中小事務所的市場,客戶一職員可易之,易如“隨我意耳”;國家的職員可易之,易如腳踐螻 蟻。
這里談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,有兩個基本前提:第一,中小事務所的經營目的是盈利。不賺錢的買賣,參與者沒熱情;賠錢的買賣,經營者討厭 它。專業人士從事審計,經營審計,吸引他們的是工資、利潤和事業成就感。事業成就感雖然需求層次高點,但追求者也是立足于前兩者的基礎上,才能體會到自豪 的“飄飄然的”。第二,中小事務所“誠信賺錢”。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中小事務所盈利,需以提供優質審計信息為基礎。誠信,表現在審計行為和經營過程上, 就是CPA和事務所遵守技術規則、職業道德和公序良俗。如其他產業的經營者一樣,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希望以優質產品、以品牌謀利。有這兩個前提,下面所 謂問題才是問題。沒有這兩個前提,以下所謂問題就算不上問題。
一、市場問題
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遇到的市場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:(1)市場范圍窄。目前來看,上市公司、大型國有企業、大型外資企業和質量好的外資企業等審計市 場基本上被“四大”和國內大所占領了。中小事務所實際上可分割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小型“三資”企業、質量較差的“三資”企業和一些國有企業等方面。這種界限 分明的市場分野,既有其歷史淵源,也有后續不斷繼起的原因。大所出身“豪門”,大多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“那一代”,先就占盡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優 勢。天時,諸多大所出身在改革開放初期,交易市場開始活躍,審計市場正在形成;地利——諸多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和政府部門大院內,近水樓臺先得月;人和—— 與財政和審計等主管部門是“一家人”,肥水不流外人田。有些中小所雖然年歲也不小,但出身“窮人家”,靠的是“窮親戚”,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就不齊全,發育 不良,沒長大。有些中小所則是近些年組建,出生伊始,審計市場已經“兵慌馬亂”了。由于這樣的出身背景,企業改組、改制、上市等審計、評估市場,就劃歸大 所壟斷了。同時,評估、審計一活躍,“專業資格”成了“俏貨”,部分政府主管部門各自推出了地產評估師、房產評估師、注冊資產評估師、注冊稅務師、基建審 計資格等諸如此類的“特許產品”。中小事務所因為是“中小型”的,又消費不起這些高檔產品,市場就又被圈小了一點。專業資格多,事務所多,審計市場也就 亂。審計市場亂,假冒偽劣的審計產品就多,這就要治理。那些學者、專家和管理者一關注“治理”,就發現審計關系安排不合理——企業委托事務所審計自己,利 益關系不獨立,于是就尋思新的審計關系安排。證監會委托模式、保險公司委托模式以及國資委委托模式,就是這樣創新出來的。目前,國資委模式正在由理論走向 現實。當然,中小型事務所的市場又可能經歷新一輪“圈地運動”。總體上,改革使審計市場需求總量在擴展,但中小事務所的市場份額擴展不大,部分事務所的市 場份額還可能有所收縮。(2)競爭激烈。中小事務所總體占據的市場不大,但積聚于這塊市場上的事務所卻不少,單位市場上的事務所密集度很高。一個大中城 市,事務所幾十家、上百家,大都擁擠在這塊市場上。同時,新的會計師事務所還要產生,由于專業資格和行政手段樹立的市場壁壘,這些新加入者別無他處求生, 也只能在人多處“歇腳”。(3)市場穩定性差。這一點主要是相對于大所的審計市場而言的。在國內大所盤踞的證券審計市場,公眾、管理部門對“接下家”等行 為的關注,客觀上對事務所的市場穩定性有所保障。而且,在這個市場上,地域壁壘明顯,即事務所要跨省、跨市侵奪異地市場不容易,這也是大所市場穩定的有利 條件。而中小事務所在鞏固市場方面,則不具備這些條件。事務所多,市場有限(就目前這種非內在需求激發的市場而言),供大于需,審計需求方挑選余地大,事 務所固守市場就不容易。而且,中小事務所積聚的審計市場常常是被管理部門望而漏眼、言而也無的市場,他們的利益很少有相關管理措施的保護。另外,如前述, 改革開放中,政策變數大,也很容易沖擊中小事務所的市場。可以說,中小事務所的市場,客戶一職員可易之,易如“隨我意耳”;國家的職員可易之,易如腳踐螻 蟻。